个人资料

apollolx

自述:非法传销的反对者;拿牌直销的修正者;中西文化的调和者;养生保健的融通者;天下文章的拿来者;微言大义的思考者;自强不息的实践者;万柜联盟的探索者。 

文章数量:2242

点击人次:8368387

博文分类
搜索
【转载】 南怀瑾:中国文化与佛学八讲——第五讲:因 缘

国学经典——南怀瑾先生专辑

因 缘 十二因缘

三毒五毒 根本烦恼

俱舍论 十 惑

[@more@]

因 缘

什么是亲因缘?

这是汉代以后的翻译,因缘还涵有业果命运等含义。一个乡下老太婆说他认命了,就是接受了缘的结果。

因缘是合于逻辑的,凡事都有前因,自有后果,但是平常人都认为它是宿命,其实,并非命定。世上没有无因的事,一件事连续发展,就是亲因缘。

什么是增上缘?

一个家庭中生了十个孩子,他们都在相同的环境中长大,好像阳光、空气、水,对种子来说是增上缘。后天的环境教育等对于孩子来说,就是增上缘。

什么是所缘缘?

种子加上增上缘,生命生长发展的过程,接近到一种事物,继续连续发展。一个孩子,接近佛学,就继续研究下去了,这是所缘缘。

什么是等无间缘?

种子,加上增上缘,再加上所缘缘,继续发生成为来生的种子,就是等无间缘。

就象《易经》文化,阴阳之道循环,阳极则阴生,阴极则阳生,循环的圆圈不断。

这也同于唯识法相采用四缘的解释。

十二因缘

十二因缘的说法,是大小佛学最重要的地方。

一、无明;二、行;三、识;四、名色;五、六入;六、触;七、受;八、爱;九、取;十、有;十一、生;十二、老死。

一般的佛经,只把十二因缘当作生死法则,但深入真正的佛法研究,这十二因缘是代表了宇宙的时间。

十二因缘是佛学的算命法,等于中国的二十地支,也是宇宙时间的代表,十二地支的代号,鼠、牛虎等,是起源自印度。

一、无明――我们的思想从何而来?这是一个大问题。

刚刚睡醒,眼睛还没有睁开,但已知道自己是醒了,这就是思想。

无论大小乘的佛学,称这个不知道而来的思想为无明,因为,如果我们明白了思想的来去,就是,也就是了的意思。

人,每天在无明之中,连第一个念头都不知道。作人的忧闷,不知道为什么做人,这就是无明

无明是解释生命的来源,一个生命的形成,是由三个无明的凑合而成。

第一个无明是男人的性欲冲动,第二个无明是女人的冲动,第三个无明是自己糊里糊涂撞上而投胎。

这就是三缘和合的生命来源。

有关于无明的心理状态,分析为三点:即贪、嗔、痴,称为三毒。

再加上两个助伴,合称为五毒,后面再加说明。

二、行――从无始以来,过去的因缘所带的,构成的一种特性,称为种性,在佛学上的说法,又称为第八识。父母的遗传,后天的环境和教育,都属于增上缘。每人一生的遭遇,都是过去的所带来的。每人与生俱来的种性,开始了

行是恒动的意思,恒动的力量所形成的东西就是业,成为一种力量。

一个人要发脾气,是内在一种力量的驱使,想控制也办不到,这就是业的力量。一个人喜爱学问,见书就要看一看,也是内在业力的关系,称为文人的慧业。这些都是恒动。

三、识――在变成胎儿时,只具备了七识和八识,并无第六意识,待婴儿渐长,才有第六意识。有了就构成现今生命的果。唯识学称为种子,种性的改变,只会藉自身修行的方法,绝无任何外力可以改变种性。

四、名色――这是生物的物理状态,初生的婴儿,男婴或女婴的区别,属于名,也属于色。有了名色之后则有,胎儿有色无对,婴儿则有色有对。

五、六入――六入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,必须婴儿成熟才能具备六根的作用。

六、触――这是指对物理世界的感触性,一个婴儿,必须达到五六岁时,对物理世界的反应,才能逐渐增强。

七、受――一个人逐渐长大,反应更趋强烈,感受更为增浓,知道吃什么好,穿什么好,感受意识与日俱增,造成思想的感染,开始了新的见思惑,即新的结使。

八、爱――这里单纯指男女的性爱,过去的种子显现出一种行为,称为种子起现行,构成现有生命的现状,对爱的占有欲极强。

九、取――生命有了爱,对其他的一切也都产生了的心理,把一切身外之物都抓紧不放,年纪愈大,抓得愈紧。孔子说:晚年戒之在得。这个道理与佛学的理论,不谋而合。

十、有――“系来自。一切众生,若没有欲取、见取、戒取、我取等,则不会产生

十一、生――有了,则产生了,一切欲、色、无色,等具备,自然发生了。没有一切的自不会有

十二、老死――没有,即没有老死,老死是由而演变的结果。

三毒五毒

――人类天生具备了自私、占有的欲望,这种贪得无厌的心理,永远无法满足,永远没有止境。

――这是一种怨天尤人的心理,充满了忧怨、牢骚,所谓闲愁万种,无语怨东风,毫无理性可言。

――爱得发痴,想得发痴 。多情也是痴,人人都有痴心,诗人、文学家、艺术家,更是痴。这是一个痴的世界,使每人心中都有一把屠刀。

这个贪瞋痴,是大无明,是佛学上基本心理状态,危害了永恒的大生命。

――忌嫉的心理,自以为了不起,就是我慢,看不起他人,是增上慢,甚至,我崇拜某人,也因是在崇拜,成为我慢。

――人类多疑的心理,是与生俱来的,对人的怀疑,对事的怀疑,随时在中。

根本烦恼

贪瞋痴三毒,再加上慢和疑,是为人类的根本烦恼。

佛学所说的烦恼二字,并非痛苦的意思,而是一种无明。

形而下的哲学,倡出人性性恶之说,是从这个五毒的观点来看人性的。

相反的,清明的心境就算是善。站在心理思想立场来说,一个无恶念的心境就是善了。

谁能够除掉自身的无明,使它变成光明?

修行的人是在努力除掉五毒,但是,念经打坐,无一不是五毒的表现。

想修行成佛,是贪。努力断除烦恼,是瞋。

想修行成佛,是贪。

努力断除烦恼,是瞋。

打坐念经搞得脚酸腿麻,是痴。

别人可以修成,为什么我修不成,是慢。

这辈子成佛没有希望了,是疑。

所以学佛要通理才行,所谓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态度。密宗的行者,先要花十六年的时间,学通了佛理,才能开始修行,就是这个原因。

俱舍论

关于思想观念的问题,人类有许多的迷惑。在《俱舍论》这本书中,列举了概括三界烦恼的种种迷惑,小乘俱舍有八十八惑,大乘唯识立一百十二惑。

《俱舍论》的作者,是世亲,无著是他哥哥。曾作了不少佛学的书籍。世亲改学大乘佛法后,发现自己以往的论作中,有许多偏差的见解。世亲尊者伤心之余,就要自杀,不忍看到自己著作贻误后人。

他的哥哥无著劝他不要自杀,并说:因地而倒,因地而起,再努力于著作,改正以往的错误才是正理,《俱舍论》就是以后世亲所著。无著菩萨是唯识大师,《瑜伽师地论》的作者。

这二位弟兄下传甚广,唐玄奘大师赴印留学,所承受的佛学,大部分是这二位弟兄菩萨的系统。

十 惑

见表——八十八惑

(暂缺)

八十八惑可称八十八结使,是与生俱来的结使。使就是指挥的意思。小乘的修法,能断八十八惑,修行才能成功。首先看欲界中苦谛下的十惑!身见、边见、邪见、见取见、戒禁取见、贪、瞋、慢、无明、疑。

身见――第一个结就是身见,每人不自知的为身体所迷惑,老子曰:吾所以有大患者 ,为吾有身。这个身体,又要忙着吃,忙着穿,给自己无限的烦恼,一切的占有欲,领导欲,皆因身见而造成。

边见――边见就是偏见,这个偏见,纯由主观而造成,有人认为禅宗才对,净土不对,这是边见。有人认为才对,不对,也是边见。《维摩诘经》中,在维摩居士的方丈中,天女散花时, 花落在菩萨们的身上,随即脱落不留。但落在阿罗汉们的身上时,花就沾在衣服上了。因为小乘的阿罗汉们,边见的结习未除,遇见外力而结合不散。而那些大乘的菩萨们,结习已除,什么东西都不会沾着了。

邪见――人世间的事情,有许多被认为是邪见的,却是因为时代和观念而改变的,这不算真正的邪见 ,例如现在大家所穿的衣服,四五十年前会被认为是邪气,这些邪与不邪的标准是受时间地区决定的。但是,有些使众生起烦恼的才是真邪见,对生命无认识,认为靠外力可以成佛,是真正的邪见。

见取见――众生喜欢取得一件东西才能相信,学佛的人要得到一个秘密的传授,才能相信其真实,这就是见取见,有任何一点见取见存留,都不能证得菩提。

戒禁取见――与见取见相反的一种态度,称为戒禁取见,譬如有人说某桩事不可做才能成功,就牢记戒作某桩事,或者自立一种戒条,认为信守此戒条才能成道,都属于戒禁取见。

在欲界天中,能够解除十惑中的三惑,身见、边见、戒禁取见三个结,此生即为天人境界,等于初果或二果罗汉,死后则为天人。

 

 

扩展阅读:

 

《国学经典——南怀瑾专辑》子目录

 

返回阿波罗飞雁博客首页

«上一篇:睁开你的慧眼   下一篇:伸懒腰:沟通阴阳,可降血糖 ——《像接待朋友一样接待糖尿病》(41) »

评论(0) 点击次数(6239)
评论(共0条评论)
用户名: 密码: 登陆后可发表评论,请先登录。